二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总复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部分:
1、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知道测量较大的物体用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例:一块橡皮长约6(厘米) 学校旗杆高约12( 米 )
2、知道刻度尺上1厘米有多长。
例:刻度尺上从0-5是( 5 )厘米;从2-9是( 7 )厘米。
3、明确米和厘米的关系: 1米=100厘米; 熟练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会填写适当长度单位、比较长短、正确用尺测量长度、按要求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等。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线段,其主要特征是“直”、“有2个端点”、“长度可测”就行了,会数线段的条数。
例:700厘米=( 7 )米 2米=( 200 )厘米
30厘米+70厘米=( 1 )米 1米-40厘米=( 60 )厘米
3、知道角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例:角是由( 1 )个顶点,( 2 )条直的边组成的。会画任意角和直角,直角要画上直角标记。
知道:a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边张开的角度大小有关。
b在角中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但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c会数角的个数(小状元上有)
4、能正确读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例:2×4=8读作:(2乘4等于八)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来。
在2×4=8中,( 2)和(4 )是因数,积是(8 )。
它表示(2个4相加的和是8),还表示(4个2相加得8)
提示:把意义写完整。两种说法都可以。
例: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20)。
例: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 25 )
5、 熟练掌握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方法:相同加数×个数
例:3+3+3+3+3=3×5 7+7+7+7=7×4
7+8+9=8×3(有难度,不要求都掌握)
7、估算的应用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大约”。
例:一本书有89页 (看做90 ),已经看了42页(看做40),大约还有( 50 )页没看完?应用题中也可能有类似题。注意约等号的写法。
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按统一标准算的题都算对。高年级用四舍五入法,低年级把它看做相近的好算的数,便于计算就行。例如 4+ 12+ 18≈3
(二)计算部分
1、口算(直接写得数)
提示: (1)看清运算符号 “+、-、×”,正确计算。
(2)如果是两步的算式要先算出第一步的结果,再算第二步。
注意:乘加、乘减的算式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例: 41-5+10=46 3×3+6=15 14+8-7=15 9 - 4×2=1
36 9 22 8
(3)口算全部做完之后马上检查一遍,并看是否有漏题没做。
2、笔算(列竖式计算)
提示: (1)看清运算符号 “+、-”,正确计算。
(2)写竖式时先核对竖式中抄的数与横式上的数是否一样,避免抄错数。
(3)必须用尺子打横线,书写整齐,规范。
(4)不要漏写横式上的得数。
注意:每做完一道题之后都要马上检查一遍,再做下一道题(时间允许的话)。
两步计算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选择一种最拿手的方法计算。-(分步、综合都可以;除非题目有特别要求)。
易错题型:加减混合、连减题
36+24-53= 93-47-18= 82-15+23= 89-19-42=
55+27= 96-48= 39+24= 80-56=
(三)应用题:
1审题是关键。
审题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通过对文字描述的理解,能清楚地知道题目讲的是什么事、事情的经过如何、提出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等,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为正确解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可见,如果审题错误,必然会导致解题的方向和途径错误。因此,应用题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二年级会有些理解图意的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意,再列算式。
2列好算式后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应用题不用列竖式,除非有要求),注意单位名称不要丢掉。
3目前应用题不要求写答语。
我所想到的就这些了,如果那位家长朋友还有补充,请联系我,愿我们孩子们在其中考试中都有自己理想的成绩,都有或多或少的提高。
评论